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萬華古稱《 艋舺》,其名源自於(莽葛)或(文甲),為平埔凱達格蘭族之音譯。1709年,陳賴章率領福建鄉民移居至此,見到舟木蝟集,便以〈Mankah〉艋舺稱之。西元1920年,日人將臺北改制為臺北州,施行地方制度,將「艋舺」改為「萬華」,取其 「萬年均能繁華」之意。
今日的萬華區經過幾度的行政區重畫,早已把範圍擴張許多了。中華路以西迄新店溪,忠孝西路以南,都包括在萬華區內,在這片土地上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,伴隨著臺北市的發展。
臺北的繁榮始於萬華,一點也不為過。『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』正是最好的鐵証,在當年連黃口小兒都朗朗上口。今日的貴陽街二段更是當時臺北市的第一條大街,當年,凱達格蘭平埔族駕著獨木舟,在此與漢人大量交易蕃薯,故被稱為蕃薯市街,更是北市的商業行為濫觴,也造就了今日的繁榮臺北。
萬華的未來不是夢 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。
萬華區目前的發展定位為結合流通商業、傳統人文景觀、現代化交通樞紐、優質居住機能以及休閒生態保育等新艋舺意象。就整體發展方面而言,首以大眾運輸為導向建立全區完整的生活機能以及 臺北市西區發展的重心。南北向發展主軸為康定路及萬大路,藉由南北向軸線之連接,北萬華之行政、文化、商業休閒及金融活動與南萬華的居住、休憩活動互相串聯。東西向發展主軸為和平西路,配合捷運站的設置,提昇土地使用機能。





一、成立沿革

光復之初臺北市衛生行政機構,暫於台北市警察局設衛生課,接辦日據時期之臺北市衛生課。民國35年5月才由警察局劃出,成立臺北市衛生院。民國36年8月萬華衛生所成立。隨之於民國39年1月為符合轄區名稱將萬華衛生所改稱為雙園衛生所,設址於南園街132號。

二、衛生所之發展經過

民國40年擴建雙園區衛生所辦公處,民國43年1月龍山區衛生所成立,雙園區衛生所增設分所成立,民國46年10月寶斗里衛生室成立,民國52年寶斗里衛生室遷併龍山區衛生所。




民國57年以前,臺北市的衛生所型態與臺灣省無異,民國57年以後,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時,擴大每區衛生所的編制及業務,第一組負責保健防疫醫療及衛生教育業務,組長由醫師兼任;第二組負責食品衛生、工業衛生及第三組負責醫政、藥政,組長由醫師兼任。


民國64年12月增置雙園衛生所大眾門診部,目的為提供民眾高水準而收費低廉的醫療保健服務,並自民國70年起辦理轉診服務,加強為民服務。民國79年原龍山區及雙園衛生所合併為萬華區衛生所,民國87年9月又將衛生所門診醫療業務移撥本市市立婦幼綜合醫院掌理,後於99年2月1日改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接掌。民國94年1月1日組織修編將萬華區衛生所更名為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,本中心地址仍位在東園街152號,為獨棟之辦公大樓,掌理萬華區民衛生保健、公共護理、衛生教育及社區健康營造等業務。